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钱韦教授应邀做客“山海知微”系列论坛

2019年12月09日 作者:文/图 王逸鹏编辑:李媛审核:浏览量 :

12月7日,应胡玮教授、谷立川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钱韦教授到访bet365 코리아进行学术交流。

上午,钱韦教授做客“山海知微”系列论坛作了题为 “组胺酸激酶感知c-di-GMP并控制细菌游动性-毒力生活方式的转变”的学术报告。报告中,钱韦教授介绍了在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中最新发现的RavA/R/S组胺酸激酶三组分系统通过感知和调节第二信使c-di-GMP分子浓度调控细菌生活形态与感染植物宿主过程的分子机制,并对以组胺酸激酶作为新型抗菌化合物关键作用靶标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评述。精彩的报告引发了强烈反响,钱韦教授与研究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讨论。在互动交流环节,研究院谷立川教授汇报了本课题组在细菌铁代谢调控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钱韦教授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多项建设性的意见,对于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重要助力。报告由副院长胡玮教授主持。

下午,钱韦教授出席“生命科学前沿进展”学术讲座,并作了题为“细菌组胺酸激酶感知寄主和环境的生化机制”的学术报告。讲座由胡玮教授主持,bet365 코리아和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全体研究生以及bet365 코리아2018级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中,钱韦教授首先介绍了细菌感染-免疫识别机制的研究历史和目前的研究前沿,系统的讲述了细菌的“智商”系统。细菌虽然没有像人类一样统领中枢神经系统的器官—大脑,但是细菌也需要应付艰难多变的生存环境。它们主要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组氨酸激酶”来监测环境和周边形势的变化,从而趋利避害,做出适应反应。正因如此,受体组氨酸激酶扮演着类似大脑的作用,被微生物学家们形象地称为细菌的“IQ”,在细菌感染、生存和繁殖过程中发挥指挥中枢的功能。钱韦教授结合自身取得的科研成果,详细讲述了细菌组胺酸激酶进行信号传导和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获取过程,分享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逻辑思考和心路历程。钱韦教授诙谐幽默的讲述引发了同学们的极大热情。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科研视野,使大家对于植物病理、微生物感染、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等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其勇攀高峰、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也将激励着学生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钱韦,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主持工作),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994年在云南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在云南大学获硕士学位,2000年在中科院植物所获博士学位。目前研究方向为细菌细胞信号转导。曾在植物病原细菌功能基因组学和细菌识别寄主与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成果。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Reports, PLoS Pathogens, Genome Research, Genetics,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Phil Trans Soc B,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中国植物病理学常务理事,全国科学院联盟应用微生物领域分会理事长和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会植物-生物互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担任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Frontiers 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Phytopathology Research,《植物病理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等学术刊物的编委。